2024年,国资委向国内各航空公司提出提直降代需要,需要航空公司在将来三年内。
直销比率提高至50%、代理费同比降低50%。
政策一出,国内各航空公司积极推进各项手段落地,力争按时按量完成国资委需要的提直降代指标。
提直方面,航空公司主要围绕以下两点拓展工作:
一是加大官方网站、微信、APP的建设,销售政策向直销途径倾斜。
二是在国内各大OTA上线航空公司旗舰店。
降代方面,航空公司陆续宣布代理费调整为0,把传统的3+X代理费改成定额支付。
这也意味着国内机票行业正式进入零佣金年代,算是国内机票销售行业改革的开始。
经过三年多的实践,国内各航空公司基本都完成了国资委需要的指标,大多数航司在数据上表现突出。
但,在践行提直降代的过程中,航空公司到底过的如何呢?航空公司是如何完成指标的呢?
这一问题值得大家深入分析。
1 提直 背后的 自欺欺人
现在,国内各航司直销比率均达到50%以上。但,这个数字背后的合理性与真实性,是经不起推敲的。
一方面,为了完成指标,航空公司一般会将官方网站销售政策调整为全途径最佳,即市场最底价。
站在航空企业的角度来讲,这种操作名义上是一种让利拓客的营销推广手法,但实质的结果却是,对于大多数航司来讲,真正登陆官方网站购票的真实用户寥寥无几,相反,机票代理人全都扎堆跑到了官方网站搬砖。
代理人的蜂拥而至,撑起了航空公司官方网站的销售量,但官方网站真正的直销占比有多少,这是一个只有航空公司自己了解的秘密。
守旧估计,大多数国内航空公司官方网站直客销售占比,不到5%!
这一行为的直接结果是,以前通过代理人直接分销的机票,换了个形式通过代理人在官方网站搬砖销售,可谓换汤不换药。
航空企业的官方网站,沦为代理人的坎肩,穿上坎肩继续干活!
真正的票价直降福利,并没触达真实用户,用户没享遭到航司抛出的橄榄枝,航司也没从中达成直销的初始目的。
其次,航空公司为了完成国资委下发的指标,在自己没用户和流量的首要条件下,只能找OTA买流量。
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在各大OTA打造航司旗舰店,旗舰店销售量计入航空公司直销占比,以此拉动机票直销占比提高。
旗舰店与航司官方网站进行直联,OTA可以抓取到航空企业的最佳销售政策,获得最低票价。
除此以外,通过旗舰店销售的机票,OTA还要向航司收取肯定的技术服务费。
因此,旗舰店这波操作对于OTA来讲,是一门稳赚不赔的交易!不但拿了底价票,还赚了服务费。
相比之下,航空公司则在这门买卖中饰演掩耳盗铃的角色,虽然付出本钱、让出收益,但用户还是OTA的用户,流量还是OTA的流量,与你无关。
航空公司只不过做了一件为其他人做嫁衣的好事。
50%的直销比率,就是以如此的套路完成的。
一般在每年第四季度,为了完成直销占比指标,部分航空公司会有意识的将官方网站机票价格调至全途径最低,以此通过走量完成全年指标。
在提直这场攻坚战中,航空企业的直销更大程度上来讲只不过伪直销,在沾沾自喜的指标背后隐藏的,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游戏。
2 降代 背后的 鱼龙混珠
国内航空公司取消代理费,推进了国内机票行业多级分销模式的变革,是供给侧改革大环境下的一项有力举措。
政策落地后,国内机票代理圈发生了一场优胜劣汰的大运动,不少代理因为失去收益来源而关门破产,幸存下来的代理,也大多面临着转型的挑战。
经过这一场战役的洗礼,国内机票代理数目大幅度锐减,减少了航空公司分销系统的冗余性与复杂性。
站在宏观视角来讲,这是降代政策对行业进步变革的积极推动作用。
但,从微观层面来看,虽然国资委下发了降代指标,但航司手上多多少少还是保有一些代理费预算。
航空公司对代理费的用法还有非常大空间,随之行业内陆续滋生了后返奖励、核心代理、白名单等玩法。
这类玩法虽然形式上不同于过去的3+X,但本质上来讲并没改变航司与代理人的依存关系。
航司还是可以把代理费给到想给的代理人,这个主动权,依旧在航司手里。
当然,伴随近年来国资委降代力度的持续加大,部分航司开始重新定位与代理人的合作关系,航空公司分销模式越来越从政策导向向顾客价值导向转型。
也就是说,航司愈加关注代理背后沉淀的顾客价值,以代理人为桥梁把代理费花到顾客身上,特别是重点核心的高价值顾客,让顾客收益。
这对行业来讲是一个好的势头。
自欺欺人也好,鱼龙混珠也罢,航空公司在这几年的提直降代中有得有失、利弊皆有,但与预期相比,最后收成的效果并不明显。
那样,航空公司应该怎么样更好地回归本质去落实提直降代呢?也就是说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提直降代。
笔者有五点推行建议供参考。
01 全途径统一销售政策
在提直降代背景下,航空公司借助销售政策调节直销占比,是一种没意义的行为。
在如此一个消费更加透明、买家选择更加多样的市场下,航空公司需要把消费的主动权还给市场,让用户自己选择偏好的消费途径。
具体来讲,航空公司对所有销售途径应该拟定一致的价格,让用户自主选择途径,以此让途径成为航空公司筛使用户的媒介。
不管OTA也好,还是代理人也好,航司通过每个途径的反馈,找到合适我们的销售途径,同时也找到我们的顾客。
02 取消OTA旗舰店
OTA旗舰店在航空企业的整个销售管理软件中,更多饰演着鸡肋的角色。
对于航司来讲,这只不过一种为了完成指标钻空子的方法,毫无意义。
因此,航空公司大概可以取消OTA旗舰店这种畸形的销售模式。
一来可以减少航空公司机票CPS。
二来航空公司可以腾出时间空间强化与OTA的C端销售合作。
基于对用户需要的研究与判断,通过OTA自营的方法塑造更多差异化商品,以商品为中心,推进在线旅游C端机票销售的变革。
03 弱化直销途径销售,回归服务
提直降代这几年,虽然不少航空公司都在官方网站推出了机票最底价营销推广活动,但拓客的成效并不明显,即便拓客成功,用户留存率也值得考量,用户粘性很低。
从行业格局来讲,在用户和流量层面,航空公司已经错过了网络拓客的红利期,这个机会被OTA牢牢把握住了,航空公司已经不可能再与OTA角逐用户和流量。
因此,想把官方网站、微信、APP等直销途径的机票销售量做大做强,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用户,对航司来讲难上加难。
航空公司直销途径的营销属性,在这个年代被弱化了。
相对来讲,航司在对客服务层面,特别是自动化自助服务的塑造,比起OTA具备先天的优势。
包含值机选座、自助退改、电子发票、智能客服等在内的机票配套服务,是航司需要在直销途径打通并持续优化的,为用户提供一个便捷化服务的平台。
除此以外,航空公司还应该在直销途径建设中重点关注两块业务:
一是常旅客、大顾客的差异化服务预定,以满足核心顾客的需要。
二是餐食、行李等辅营业务,以满足用户愈加差异化、个性化的需要。
总而言之,航空公司与OTA,一个做营销,一个做服务,这是现实条件下比较适当的协作方法。
通过服务的触达,航司也能在面对强大的OTA时,越来越抓取一些有价值的用户,培养一个是我们的小而精的用户群体。
04 以顾客价值导向进行代理人分销
在经过提直降代的洗礼淘汰后,现在行业内存活下来的代理,都是具备肯定核心竞争优势的。
特别在进步过程中一直专一进步和维系直营顾客的代理人,在这一轮大浪淘沙中获得了机会,借此契机转型为TMC服务商,专注产业链内B端顾客的出行服务。
对于目前的航空公司来讲,需要转变过去粗放的代理人管理模式,转向基于顾客价值的分销管理。
也就是说,哪个手里有航司需要的顾客,航司就与哪个进行深度合作,销售政策也要基于顾客价值导向拟定和投放。
譬如某家代理是当地政府部门的TMC服务商,航司大概可以把有限的代理费投放给如此的代理,发挥代理的顾客维系优势,勉励代理将政府顾客引导至我们的航班上。
如此以来,TMC有顾客资源与对客的服务能力,航司有销售政策,双方协同配合、深度合作,一同挖掘更多的顾客价值。
05 重点挖掘线下场景的营销价值
航空公司已经错过了线上流量的争夺,也不再可能追赶OTA在线上的优势,这是航司的弱点。
但,回归到线下,在旅客出行的全步骤中,航空公司则有更多触客的机会,每个触点都有着潜在的营销价值。
举例,旅客在登机口候机,对于航司来讲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营销场景。
这个时候航空公司可以尝试做一些拓客的活动,譬如发现某位高频旅客,在这个场景下就能将他转化为会员,培养他的消费粘性。
除此以外,航空公司还有一个最大的流量池,就是每天飞机上承运的旅客。
客舱是一个营销潜力巨大的场景,问题的重点在于机上wifi的打通,在飞行旅途中通过线下将用户导流到线上,下面再进行转化。
譬如在机上向旅客推送付费升舱,再譬如向旅客推送目的地酒店等,这类都是在机上wifi背景下航司可以挖掘的用户价值。
飞机上,是将来航空公司提高营销能力的要紧蓝海,具备无限的可能。
航空公司在下一阶段的提直降代中,可以采取以上五个手段重塑提直降代的价值。
要真正完成提直降代的目的,对国内航司来讲,任重而道远。
航空公司要做的是,真正立足现实,真正基于顾客需要,真正站在策略的高度上,将提直降代作为营销转型的工具,塑造航司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。
在探索变化的过程中拥抱变化,回归初心,死磕提直降代!